Video

HKCSS x St. James co-create a better modular social housing and a wellness community for 1 Cheong San

(Chinese Only)

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昌新一號】落成,住戶於今日陸續入伙。項目提供 205 個單位,包括 1人、2人、3人單位以及 2個無障礙單位,單位面積由 136至 273平方呎不等,為長期輪候公屋(不少於三年)或居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改善生活質素。

【昌新一號】收到超過九百份申請,所有單位已經租出,預計約409人受惠。租約期為不少於2年,第二年可視乎情況申請續租。 「昌新一號」提升了多項樓宇設計,包括增加底層地基的高度,以提高地下單位的私隱度,二人單位及三人單位亦增加了客廳或房間的空間。而無障礙單位的煮食枱高度亦相應調整及配置了手動開窗系統,並於公共空間加設通用設施,包括斜道、觸覺引路徑及無障礙通道等,期望為殘疾人士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聖雅各福群會作為營運機構承接過去的社會房屋服務經驗,於【昌新一號】開展「雅匯」計劃,建立創新的社會服務模式,以房屋、健康和職業連成一體為目標,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促進住戶全人健康,例如:與社聯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合作為居民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如中風及糖尿病等測試,藉此提升住戶的健康意識。亦會將公共空間打造成社區客廳,成為不同街坊交流及小朋友玩樂的平台。再者,聖雅各會定期舉辦就業主題的工作坊,向住戶提供實習機會,協助住戶就業發展及發掘潛能。

#社會房屋 #社聯 #HKCSS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聖雅各福群會 #雅匯 #運輸及房屋局 #昌新一號 #組合社會房屋 #組合屋 #過渡性房屋 #基層 #勞工及福利局 #社會服務 #社工 #社會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 #社福界 #社聯頻道

Yen Chow Street Modular Social Housing "1 Cheong San" Completed; Over 400 grassroots benefited

(Chinese Only)

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欽州街項目於去年6月開始地基工程並於今年2月順利完成,取得佔用許可證(俗稱「入伙紙」)。樓宇命名為「昌新一號」。項目位於深水埗欽州街,獲得運輸及房屋局支持、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是首批使用政府用地興建的過渡性房屋之一。項目設有兩座,每座樓高四層,提供205個一至三人的組合屋單位,單位面積由136至273平方呎,為有明確過渡性房屋需要的家庭或單身人士,解決居住問題,改善生活困境。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博士表示,這個項目以前是一條天橋,現在拆卸了,將土地充分利用,部分土地作為一地多用的停車場,另一方面作過渡性房屋用途,提供更多適切的居所予有需要的朋友。他樂見這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亦感謝營運機構的努力。

「昌新一號」首次採用可重用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技術,以提高單位的防火、隔音、隔熱功能,亦跟據「南昌220」的經驗修改了單位的設計及間隔,期望能更有效提升街坊的生活質素。項目整個設計使用了3S理念,即整體化、簡易化及單一組元化的理念。每一個組合預製單位都在工廠完成,包括單位設計、主力牆、傢俬、走廊及屋頂都是預製。因此,此項目能夠達到85%預製,提供的205個單位使用了340個盒仔(組合預製單位),將來亦都可以拆卸及搬運至其他地方重用,符合可拆再建的理念。過程中顧問團隊亦給予了很好的意見,指導整個外牆的設計,令到完成的效果生色不少。

此外,社聯很高興委托聖雅各福群會負責營運,在「昌新一號」推行「雅匯」計劃,將房屋、健康和就業三大元素結合,透過聯繫地區康健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促進住戶全人健康,提升地區健康意識,同時協助住戶就業發展,促進鄰里連結及社區參與。

#社會房屋 #社聯 #HKCSS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聖雅各福群會 #雅匯 #運輸及房屋局 #昌新一號 #組合社會房屋 #組合屋 #過渡性房屋 #基層 #勞工及福利局 #社會服務 #社工 #社會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 #社福界

【Street Interview】How do citizens think about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Street Interview】How do citizens think about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The first Modular Social Housing in Hong Kong, Nam Cheong 220, has been occupied for one year. When there is social housing in the community where you live, what do the neighborhoods think about social housing? Negative? Positive? Affect public order? Home Sweet Home for grassroots? Or share the community?

Ms. Chui: We all know tha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despicable in subdivided units. If there is a better place for them to live temporarily, then this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is a good stuff.

Student Wong: I don’t think so (negative). We can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We cannot say they adversely affect public safety because they are poor. They are poor, but in good nature. Being poor is not necessary to affect public order.

Ms. Ho: Actually I do not think it creates a negative image. It looks great. I think the grassroots need a decent environment. The grassroots need to obtain support, and then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limb up the ladder. When they move from a poor environment to a better environment, this requires us to help them look for decent environment. If a household has kids, they can study in this better environment. It is definitely better than doing in subdivided unit. 【HKCSS Channel】

Resident of Nam Cheong 220: It is comfortable and joyful living here. I am delighted if my daughter is living here happily.

How do residents of Nam Cheong 220 feel after living here around a year?

“It is comfortable and joyful. When I see my daughter is happy here, I feel happy.” Kuen said.

“Previously, the rent of subdivided units was expensive. I was worried about not only an increase in utility bills, but also an arbitrary rent increase. (I feel) very unfair. Living here, its rent is much fairer.” Mr. Ng said.

“My neighbors feel comfortable after moving here. Because it is more secure. When they are in need, social workers help; so do neighbors.” Yan said.

With a funding support from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 Trust, and a land leased by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HKCSS) launched Jockey Club Incuba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ough Modular Social Housing Pilot Programme at the Nam Cheong Street site.

The objective is to incubate efficacy-based participation for the community. It is expected that new resi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on top of obtaining supports from the service operator. Ms Vivien Yau, the Project Officer (Social Housing),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TWGH), said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residents are improved a lot. She notice that their mental health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past. While residents just moved out of subdivided units into Nam Cheong 220, she saw they still pulled a long face. After they move i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gets improved; and rental pressure sharply drops; she sees they carry more smiles on their face. On top of this, after they know more neighbors, the better their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s, the happier they are.

「南昌220」 全港首個過渡性組合社會房屋 注入社會服務 提昇住戶整體生活質素 (Chinese Only)

「南昌220」 全港首個過渡性組合社會房屋 注入社會服務 提昇住戶整體生活質素 (Chinese Only)

不少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居住劏房的同時受制於高昂的房屋及生活開支,面對貧窮及社會孤立的狀況,不懂得運用社區資源,容易跌入貧窮的惡性循環,社聯近年積極推動過渡性社會房屋,除改裝舊樓空置單位外,亦嘗試運用私人發展商與政府的閒置土地,興建更多過渡性社會房屋,改善街坊的生活質素。

「南昌220」是第一個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的過渡性 組合社會房屋,其好處包括建築時間迅速、建造費較便宜、組件亦可重用等等。項目獲得 恆基兆業地產集團 借出土地,#關愛基金 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建造樓高四層,可供89個一至三人的組合屋單位,單位面積由130到293平方呎,為有明確過渡性房屋需要的家庭或單身人士,解決居住問題,改善生活質素。每個單位附設獨立洗手間及浴室,配有冷氣機、抽氣扇、電熱水爐及使用電磁爐的煮食空間,配套與公共房屋相近。 組合屋主要採用鋼結構,加上混凝土板製造,同時亦採用防水及防火物料建造,單位與單位及外牆之間,亦能做到隔熱隔音的效果,頂層單位上面安裝了金屬製的斜面屋頂,形成一個能夠通風的空間,為上層單位提供更好的隔熱效果,下雨時,亦可以作為遮擋雨水的第一防線。

社聯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推行賽馬會「組房築社」社區營造先導計劃,並委托東華三院成為營運機構,為住戶提供支援,以「共享經濟」為服務理念,讓住戶共享物品、共享技能及共享時間,協助住戶提昇生活技能,認識社區資源和建立網絡,同時可以一齊貢獻社區。

Social Housing |Living in Adequate Housing

社會房屋 |適切的住屋空間 共享在「家」相聚的美好 (Chinese Only)

家是一個發呆的地方、工作的場所、身心休憩的空間,又或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地方,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舒適的「家」,在這個空間中,打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香港樓價貴、生活成本高昂,許多人無可奈何下居住在不適切的居所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推動及發展社會房屋,為正長期輪候公屋或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提供租金及租期穩定的可負擔及過渡性社會房屋,以改善生活質素。

首個#組合社會房屋 - 南昌220以創新、安全的建築技術,讓單身人士、家庭、殘疾人士於適切的住屋空間,活出舒適快樂的生活。

參觀「南昌220」示範單位 @ 社聯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Chinese Version)

參觀「#南昌220」示範單位 @ #社聯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社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 計劃」於今年7月順利取得「入伙紙」,名為「南昌220」,約160位輪候公屋及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基層街坊將於8月底開始陸續入住。 「南昌220」樓高4層,合共提供89個一至三人組合屋單位,包括:35個約130平方呎的1人單位、29個約180平方呎的2人單位、23個約230-290平方呎的3人單位及2個約290平方呎的無障礙單位。每個單位附設獨立洗手間及浴室、冷氣機、抽氣扇、電熱水爐,另設有使用電爐的煮食空間。 再者,社聯獲得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 支持,資助住戶購買基本家具;與夥伴公司商討後,一人及無障礙單位住戶只需要付二千元、二人單位住戶只需要付三千元、三人單位住戶只需要付四千元,便可購買全新家具。另外,若住戶自行購買其他家具,計劃亦會提供購置家俬資助。【#社聯頻道】

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落成 讓基層有個舒適的「家」(Chinese Version Only)

全港首個 #組合社會房屋 落成 讓基層有個舒適的「家」 #社聯 首個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南昌220」竣工,項目位於深水埗南昌街設有89個單位,於去年12月底開始組裝工程,今年7月順利取得佔用許可證(俗稱「入伙紙」),約160位住戶將於8月底開始陸續入住。

社聯主席 #陳智思 先生表示,整個籌備及興建過程中面對眾多挑戰,難度甚高,幸得各個持份者協助,包括運房局及發展局在政策及建築技術層面上提供支援、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將原有項目推遲四年發展以借出土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項目營運,以及顧問團隊提供專業意見及監督,讓項目順利完成。社聯作為社會房屋的推動者,期望這個項目能夠啟發及推動更多民商官合作的社會房屋計劃出現,為有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提供另一條出路。

「南昌220」合共提供89個一至三人組合屋單位,單位面積由130至293平方呎不等,對象為有明確過渡性房屋需要(輪候公屋最少三年),現正居於不適切住房的家庭及人士,租約期為2年,租金則參考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租金津貼或不超過住戶入息25%,以較低者為準。 此外,社聯在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的捐助下,在「南昌街220」推出賽馬會「組房築社」社區營造先導計劃,並委託 #東華三院 負責營運,透過引入「共享經濟」概念,促進居民互相分享生活用品、技能及時間,希望在深水埗區建立大型「共享生活」空間。社聯作為社會房屋的協作平台兼統籌機構,在前期負責建築工程,在入伙後提供物業管理服務,以減輕營運機構負擔,讓營運機構能夠專注提供不同種類的住戶管理及社會服務。【#社聯頻道】

Modular Social Housing Project

Modular Social Housing Project is a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project launched by The Council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different funders, private companies, and NGOs/social enterprises,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project adopts 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to build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in idle land which available for short-term usage. Through provision of transitional accommodation and support services, w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ose who wait for the public rental housing at least 3 years and live in indecent rental subdivided unit.

房屋政策 軟件與硬件同樣重要 (Chinese Version Only)

(Chinese Version Only)

【社聯頻道】房屋政策 軟件與硬件同樣重要 今屆政府努力增加公屋供應,但是否純粹增建公屋就可以解決基層住屋問題? 單親媽媽李女士獨力撫養7歲女兒,月付近4,000元租住土瓜灣劏房,苦候6年終於上樓,獲分發觀塘安達邨二至三人單位,積蓄卻已經耗盡,處理好女兒轉校的問題,連新屋的地板和基本傢俱都沒法負擔。 在最徬徨的時刻,李女士向入伙當日認識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駐邨社工求助,他們與一眾義工的熱心安撫了李女士,並且轉介李女士的個案申請租金緊急援助及短期食物援助。 在社工及義工的鼓勵下,李女士加入成為邨內義工,幫助別人同時擴闊自己的圈子,融入社區。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就觀塘安達臣道公屋發展項目設立「賽馬會新屋邨支援計劃」,主動把握機會接觸新居民,於屋邨辦事處舉行住戶簡介會,讓居民獲取更多社區資訊。 中心服務總監吳家駒解釋,基層市民輪候公屋期間長時間居於不適切住房,經濟或家庭功能早被削弱,當他們聚集在缺乏社區支援的新屋邨,彼此間應付困難的能力不足,不懂尋求正規服務協助,便容易出現問題。 房屋政策不只關乎硬件上的「一間屋、四幅牆」,亦在乎居住者的生活需要。社聯希望,將來每一條新屋邨居民都可以享有同樣的支援。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社情】延伸閱讀 https://goo.gl/nSaQwS